Breastfeed
『發奶藥膳』產後補養包
產品特色:
滋補授乳期媽咪,以母乳完整提供Baby成長之所需,坐月子期的最佳禮品。
風車針對傳統發奶基本方,從現代醫學角度以多方試驗、調整而成,補充授乳期媽咪的營養。搭配風車產後滋養方使用及正確日常生活作息,效果更好。
內容︰紅棗、黃耆、茯苓…等
份量:三包
『坐月子中的媽媽』建議烹煮法:(產後第五天開始飲用)
1.將補養包放入陶鍋或電鍋當中。
2. 加入1200cc米酒或米酒水,浸泡一小時。
3. 以小火燉煮20-40分鐘;使用電鍋者則在外鍋加30cc水,蒸煮20-40分鐘即可食用。
建議飲用法:連續食用三天,隨餐飲用,不限次數及量。
『授乳期(已過月子)的媽媽』建議烹煮法:
可以熱開水烹煮。煮成約1200cc的湯汁,分成兩碗份量,兩天喝完,或者可以在晚間飲用,因為夜間的泌乳量比較多。
個人心得:
其實不用特定硬性一天要喝幾次,媽媽和寶寶有需要的時候就喝,畢竟每個媽媽的體質都不一樣,也對藥膳的反應不同,可以隨餐飲用,餵奶前飲用,也可以晚間睡前飲用喔!
『好文分享』親餵母乳6大觀念+12項困擾解套
原文刊登於{嬰兒與母親2011年5月17日號}
【採訪撰文/黃子恬;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毛心潔、新光醫院護理師 阮玉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 黃孟娟;攝影/顏甄儀、Angus(孕媽咪);梳化/蔡琇惠;模特兒/幸福媽咪 蕭淑芬、可愛寶寶 樂樂、美麗孕媽咪 甘艾靈】
妳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隨著各級醫療院所的大力宣導,大部分媽咪都開始瞭解並認同餵母乳的好處;可是當寶寶出生後,真的開始親餵母乳時,才發現──「怎麼問題這麼多?」驚覺自己缺乏哺餵母乳的正確知識。有些媽咪因為沒有吸收足夠的相關資訊,在哺餵寶寶遇到困難時,又沒有馬上尋求專業醫師或護理師的協助,因而感到很深的挫折感,甚至最後乾脆放棄哺餵母乳,這樣真的非常可惜。
其實每位準媽咪只要能在產前開始吸收學習正確的相關知識,產後擁有家人的支持,遇到問題時及時諮詢專業人士,想要成功親餵母乳絕非難事。母奶裡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抗體,最適合寶寶吸收消化、增加寶寶抵抗力,親餵母奶又能增進親子關係、有助母子間的情感連結,因此每位媽咪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給寶寶最好的營養品喔!
本文邀請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醫師、護理師,分享親餵母乳前應該具備的正確觀念,並解答許多常見的餵母乳問題;此外,亦邀請營養師為媽咪設計有助發奶的食譜、提供正確的營養知識。希望透過本文,能幫助每位媽咪在親餵母乳的過程中,愈發得心應手,充分享受這段專屬妳和寶寶的甜蜜時光!
I.觀念建立篇
身為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醫師表示,成功哺餵母乳最重要的兩個前提就是──具備正確的哺乳知識,及獲得家人的支持。醫師特別提醒,家人支持非常重要,因為產後婦女身體尚在恢復中,為了配合寶寶需求又必須每3個小時左右餵奶一次,所以在哺乳的時間之外其實非常需要充分的休息。因此,這時候爸爸的角色就非常重要,建議儘可能多幫忙照顧孩子(洗澡、換尿布)、分擔家事,尤其是在妻子產後一、二個月內;這段時間雖然夫妻都會格外辛苦,但卻是爸比媽咪與剛出生的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時刻喔!
除了丈夫的支持之外,醫師也希望其他家人、長輩多給予產後媽咪「愛的鼓勵」,因為刺激奶水生成的兩大激素──泌乳激素與催產素,都會受到媽咪心情的影響,媽咪心情愉快,才能有助於分泌乳汁。因此,家人最好不要一直問媽咪「妳奶水夠嗎?」「孩子有吃飽嗎?」,雖然這些問候出於善意,卻很容易帶給媽咪壓力,畢竟哺餵母乳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其實只要放輕鬆、保持心情愉快、有充分的休息,並掌握以下的正確哺乳觀念,每位媽咪都能提供寶寶「源源不絕」的奶水,讓寶寶健康長大!
一、奶水越餵會越多
很多媽咪最常煩惱的就是──「我的奶水『好像』不夠!」,甚至「我沒有奶水!」而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餵母奶的能力。但毛心潔醫師表示,其實每位孕媽咪在懷孕初期乳腺就開始發育(所以孕婦的罩杯會升級),到了懷孕中期時乳房就已開始生產乳汁,有些媽咪懷孕後期會有溢奶情形,所以當寶寶一出生時,媽咪的乳房裡就已有足夠的「初乳」給寶寶吸吮,而且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胃非常小(就像一顆小彈珠大小),所以媽咪不用擔心初乳不夠喝。等到大約產後30~40小時之後,通常媽咪的乳房就會開始發熱脹痛,這代表乳房開始分泌大量乳汁,此時只要讓寶寶多吸吮,就能改善乳房脹痛的情況,而且愈餵愈能刺激奶水分泌喔!
二、寶寶一出生即會吸吮
毛醫師表示,其實剛出生的小嬰兒就有尋乳及吸吮的本能,只要將小嬰兒放在母親的身體上,不用任何外力去協助,小嬰兒就會自己慢慢地找到母親的乳房,開始吸吮。對此,毛醫師特別推薦每位孕媽咪可以上網(http://breastcrawl.org)觀看這段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所拍攝的影片,當每位準媽咪瞭解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以及每位媽咪都擁有哺乳潛力之後,就不會擔心自己是否奶水不夠了。
既然新生兒具備吸奶的本能,醫師亦推薦準媽咪能盡量選擇母嬰親善醫院來生產,因為這樣的醫院會在寶寶出生後儘早讓母嬰肌膚接觸並開始第一次哺乳,而不會在寶寶還沒習慣吸吮媽咪的乳房前,就給寶寶用奶瓶餵食,影響媽咪日後的親餵。母嬰親善醫院在生產過程的用藥與產後哺乳指導也會特別注意,對哺乳媽咪很有幫助。
三、含乳姿勢很重要
毛醫師表示,很多媽咪後來奶水不足、甚至得乳腺炎的原因,就是因為寶寶的含乳姿勢不正確。因為當寶寶沒有正確含乳時,就無法吸到足夠的乳汁,導致媽咪的奶水無法順利排出,這樣一方面會造成乳腺容易塞住,引發乳腺炎;另一方面當乳房內一直存有大量乳汁時,母奶中的蛋白質FIL會抑制奶水生成,使奶水量無法提升。
正確的含乳姿勢:寶寶的下巴會貼住乳房,嘴巴張得很大,下嘴唇外翻,且幾乎含住整個乳暈,上唇上方可能會露出一些,除非有的媽咪的乳暈部分很大,才會露出較多。錯誤的含乳姿勢:寶寶只有吸住乳頭,下巴和乳房分開,嘴巴看起來像是閉著,露出太多的乳暈。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網站之「幫助母親哺餵母乳藍皮書」
新光醫院阮玉蓮護理師提醒媽咪,除了觀察上述的姿勢之外,寶寶若是含乳正確,吸吮時不會發出「咋舌聲」,而是會有緩緩的吞嚥動作,吸完奶後會表現出放鬆而飽足的模樣,而且媽咪的乳頭不會痛。錯誤的含乳姿勢因為寶寶只有含住乳頭,所以媽咪的乳頭容易感到疼痛,且因為寶寶吸不到奶,可能會表現出煩躁拒食。
四、依照寶寶需求來餵奶
毛醫師表示,其實媽咪只要多「親餵」寶寶,就能解決大部分的餵奶問題(例如:擔心奶水不足、脹奶、乳腺炎)。只要寶寶開始出現歪嘴、吃手、舔嘴唇、甚至轉頭尋找乳房的動作,就表示寶寶肚子餓了,這時媽咪就可以親餵母奶,不需要很規律的幾個小時才餵一次;尤其不建議等到寶寶哭了才餵奶,哭累的寶寶常常吸一下就睡著了,但是很快就餓醒了要吃奶,落入一上乳房就睡著、一離開就哭的惡性循環。最好能觀察寶寶何時想吃,按照寶寶的需求來餵奶,其實時間久了,媽咪和寶寶自然會建立起餵奶與作息的默契;當熟悉寶寶的「氣質」和習慣,媽咪也建立足夠奶量時,再開始調整寶寶喝奶的規律,會容易許多。
寶寶吸奶時,會刺激母親腦下垂體產生泌乳激素與催產素,有助於奶水生成及排出,所以若是久久才親餵一次,大腦接收到的反應就是「妳不需要太多乳汁」,就會開始減少泌乳,有可能就會出現奶水不足的狀況喔!
五、學會躺餵超輕鬆
因為剛出生的寶寶一天會吃奶八到十二次以上,尤其是半夜時常會需要喝奶,所以醫師建議媽咪一定要學會躺餵,才能夠「一邊休息一邊餵」,讓自己盡可能獲得充足的睡眠時間。而這也是「親餵」比「瓶餵」方便的地方,只要把寶寶放在乳房旁邊、調好舒服的姿勢,媽咪就可以繼續休息。
就如同新婚夫妻會度蜜月一樣,醫師也建議產後媽咪可以和剛出生的寶寶有一段 “Baby Moon”的時間,就是安排幾天妳只需要和寶寶相處、不需要做其他雜事的時間,和寶寶一起待在家裏,最好是床上,媽咪可以擁抱安撫寶寶、練習觀察與回應寶寶的需求、和寶寶一起休息、依照寶寶需求餵奶;媽咪也可以在床上看書、講電話、吃東西、上網或做任何讓自己放鬆心情的事。其實就是把握坐月子和產假的時間,練習與寶寶相處並且多餵奶,這樣將有助於培養妳和寶寶親密的關係,也有助於練習躺餵母乳。
六、保持心情愉快
如同前文所述,媽咪的心情會影響泌乳激素與催產素的分泌,因此家人的支持將能幫助產後媽咪獲得足夠休息,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哺餵寶寶。雖然一些發奶食物可能有助於泌乳,但媽咪不用因此勉強自己吃些不愛吃的東西;保持心情愉快、多親餵、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就能順利哺餵母乳喔!毛醫師表示,學習哺乳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難免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媽咪一定要相信自己和寶寶,只要多多練習,一定可以成功學會的!千萬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否定自己。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媽咪,彼此交流分享心情也很有幫助喔!
II.疑難雜症解套篇
Q1:想要親餵母乳,需要事先準備哪些用品?
有心想親餵母乳的準媽咪,可事先準備以下物品:
* 哺乳胸罩:前面開扣,較易哺乳。
* 哺乳衣:方便掀開哺乳。
* 哺乳枕:因為舒服的姿勢有助於哺乳順暢,所以媽咪可在手臂下墊個哺乳枕或枕頭,手臂才不會因為長時間哺餵寶寶而發痠。
* 溢乳墊:因為脹奶時乳汁可能會溢出,或是在哺餵母乳時,另一側乳房可能也會溢奶,因此可準備拋棄式的溢乳墊,或是準備乾淨的小方巾(比較環保)來墊在胸罩內。阮玉蓮護理師提醒媽咪,不管是溢乳墊或是小方巾,只要溼了就要更換,因為乳汁裡營養豐富,是培養細菌的溫床,所以一定要勤更換以維持乳房衛生喔!
* 吸乳器:其實醫師和護理師都建議以「親餵」為優先(因為親餵最能刺激乳汁分泌,且可讓寶寶吸到深層奶水),若寶寶喝飽後,乳房仍有腫脹不舒服感時,可用「手」擠奶至容器裡;若手擠太久覺得痠時,才考慮使用吸乳器,因為吸乳器有可能會增加乳頭的不適感。
Q2:怎樣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
因為親餵母奶不像瓶餵可以明確看見寶寶喝奶的量,所以可能很多媽咪最擔心的就是不知道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醫師表示,首先在餵母奶時,要注意寶寶是否有正確含乳(會出現緩慢吞嚥、滿足放鬆的表情)。然後觀察寶寶平日大便和尿尿的狀況,只要寶寶一天超過五到六次重重的尿布,就表示寶寶有吃到足夠的奶水;喝母奶的寶寶出生約第2~3天後大便就會由黑色(胎便)轉為黃綠的過渡便,之後就是稀稀黃黃的大便,次數因人而異。此外,在定期的嬰幼兒健康檢查中,只要寶寶的成長曲線都在正常範圍值內,爸媽就可以安心啦!
Q3:產程過久會影響奶量較少嗎?
阮玉蓮護理師表示,產程過久可能會使媽咪過度疲累,減少哺乳的意願,但只要減少訪客的探視,提供產婦合宜的休息並依照寶寶的需求來哺乳,奶水分泌狀況並不會受影響。
另外,毛醫師表示,剖腹產、肥胖、糖尿病的產婦,可能會有延遲泌乳的情形,也就是大約在產後72小時左右乳房才會開始大量分泌乳汁(一般產婦是30~40小時),但是只要按照寶寶需求餵奶,奶水量一樣可以提升。另外,第二胎以上的產婦,奶水會來得比較快一點。
Q4:脹奶好痛怎麼辦?
有的媽咪覺得脹奶的疼痛甚至大過生產之痛(可能因為無法麻醉,時間又更久),可見得乳房腫脹的痛苦程度。脹奶時,最好的緩解方法就是讓寶寶吸吮;寶寶若是喝飽了,乳房卻仍有腫脹不適感時,就先將奶水擠至瓶內,但不需要完全排空,只要感到乳房柔軟下來、沒有不舒服就好;若是排空,反而會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奶水,乳房很快又會脹痛喔!
若是感到乳房周圍有些奶水腫脹的硬塊,可以用2、3指併攏,在硬塊處輕揉,由外側往內按(往中央輕推)。只有在餵奶或擠奶前才建議熱敷約十分鐘讓奶水流出;但如果乳房很脹時不建議熱敷,可以稍微冷敷以降低疼痛感,但千萬不要冷敷乳暈乳頭,否則反而會抑制乳汁排出喔!
高麗菜葉很好用?!
新光醫院阮玉蓮護理師表示,國外已有研究指出,將高麗菜葉洗淨放冰箱冷藏,可用來冷敷乳房、緩解乳房脹痛喔!因為高麗菜本身所釋放的酵素有助於舒緩腫脹,又容易取得,讓媽咪不需一直重複執行擰毛巾冷敷,省事許多;高麗菜葉的「環形」葉狀又正好可以包住乳房、露出乳暈乳頭處,可說是天然的冷敷好幫手!
Q5:乳腺炎的症狀及處理方式?
當乳汁一直無法有效排出,就可能塞住乳腺,引發乳腺炎。乳腺炎的症狀就是單邊乳房,或是乳房的某個部位紅腫熱痛,同時可能合併發燒。若多餵奶、擠奶和足夠的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就必須儘快就醫,需要哺乳諮詢與適當的藥物治療;若繼續惡化為乳房膿瘍時,可能需要用針頭將膿抽出來或是切開引流。
醫師提醒,發生乳腺炎時不要「憋奶」,要繼續餵奶或擠奶;有些媽咪擔心寶寶吃到細菌,其實這些細菌通常也存在寶寶的口腔中,所以只要在有治療的情形下,持續餵奶並不會傷害寶寶,治療乳腺炎的藥物也不會影響哺乳。因此,發生乳腺炎的那一側乳房,仍可繼續哺餵,寶寶是最好的吸乳器,多讓寶寶吸吮,可有助於乳腺暢通喔!
Q6:乳頭破皮及長水泡時該怎麼辦?
如果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就不太會出現乳頭破皮現象。若乳頭破皮時,可以塗點乳汁或是羊脂膏,讓它風乾,通常一、二天後就會康復。當乳頭受傷時,要暫停使用吸乳器,以免更痛。建議媽咪即使在家,也要穿著胸罩,以免衣物摩擦乳頭,亦可能容易發生破皮現象。若乳頭出現小白點或水泡,表示乳汁出口有阻塞情形,可以多讓寶寶吸奶,或者可用紗布沾點生理食鹽水輕擦乳頭,有時會自己暢通;若仍無法改善時,可請醫師幫忙用無菌針頭挑開。
Q7:怎樣用手擠奶才正確?
護理師建議媽咪將手掌圈成C型,在「乳暈」以外約1到1.5公分的部分,往胸壁方向輕推後,大姆指與另外四指擠壓乳房,將奶水擠出。千萬不要去按壓乳暈,因為乳暈是乳汁的匯集處,按壓容易造成水腫、阻礙乳汁排出;也不要擠壓或拉扯乳頭,因為這樣做並不會使奶水流出,反易使乳頭受傷。擠奶時也要避免摩擦乳房皮膚,否則容易造成乳房破皮、表皮色素沉澱喔!
遇到困難,隨時諮詢!
媽咪若是在哺餵過程中遇到任何疑難雜症,除了可以向醫院或月子中心的醫師、護理師請教之外,亦可以查詢國健局母乳哺育網站(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內有許多豐富詳盡的知識,可以解決您的困擾;也可撥打國健局母乳諮詢免費專線(0800-870-870)或各地衛生所與健康服務中心,尋求專人協助喔!
Q8:母乳儲存很麻煩嗎?
原則上建議以「親餵」為主,但當乳汁太多,或是職業婦女,勢必需要先擠出儲存備用。護理師建議媽咪每次儲存以「一餐」的份量冷藏即可,因為母乳並不建議重覆加熱給寶寶吃,所以若儲存的量較多,加熱時只要加熱當餐的量即可,吃不完就要倒掉。
母奶放在冰箱下層冷藏,大約可儲存3~5天;若是放在上層的冷凍庫,則可放2~3個月(若是獨立式的冷凍櫃則可放至6個月)。冷藏或冷凍時,建議有獨立的空間,不要和其他的食物(尤其生鮮肉類)靠得太近,也不要放在冰箱門邊,以免污染母奶。另外,放在冰庫冷凍時,建議用專門的儲乳袋儲存,不要用一般的塑膠夾鍊袋,以免冷凍時容易刮傷,使母奶受到污染。
Q9:餵母奶的女性乳房容易變型下垂嗎?
乳房變型絕對與餵母奶無關,而是在於平日穿著內衣的習慣,還有「地心引力」造成。餵母奶時乳房罩杯通常會升級,因此需要穿著適合的胸罩。若是為了哺乳方便而偷懶不常穿胸罩,當然就有可能下垂變型喔!
Q10:建議母乳可以餵到何時?
母乳可說是「天賜良泉」,不僅會隨著寶寶的年紀,自動調整營養成分、符合寶寶需要,而且成分天然、「產地直接配送」,完全不用擔心污染、化學等問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六個月前的寶寶純母乳哺餵,六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繼續哺餵母乳至兩歲甚至兩歲以上,直到寶寶自然離乳最好。若是想要離乳時,建議媽咪先和寶寶溝通,採漸進方式進行(哺餵的量逐漸減少),才不會使寶寶感到受傷而媽咪感到失落喔!
Q11:職業婦女可以如何持續餵母乳?
建議媽咪可以在早上出門前先親餵寶寶,或是先將奶水擠出冷藏。白天上班時,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擠奶,到了下午四點再去擠一次,或是下班後先擠完奶再回家,不然乳房會很脹痛,等到回家才擠的話,乳房可能會硬到讓妳擠得很辛苦。晚上回到家後,記住一定要親餵寶寶,才能繼續刺激乳汁分泌喔!
白天擠奶的地點,公司若有哺乳室當然最好;若是沒有,建議可以到附近的百貨公司或是大賣場的哺乳室擠乳。若是中午休息時間有限,建議可以使用電動擠乳器,一邊擠奶、一邊吃午飯,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喔!
若是週末才會見到孩子的職業婦女,為了持續刺激乳汁分泌,護理師提醒媽咪晚上回家後最好每3小時排空一次,半夜最好也要起來擠奶;到了週末見到寶寶時,務必多親餵,才能促進乳汁分泌喔!
奶瓶不是餵奶唯一選擇!
為了避免寶寶對奶嘴和乳頭產生混淆,剛開始無法親餵寶寶的媽咪,或需要補充奶水時,不一定要使用奶瓶餵奶,可以使用空針、滴管、湯匙,或是杯子來補充餵食。等到寶寶已能穩定吸吮乳房,且媽咪的奶量已經建立後,再使用奶瓶餵奶,比較不會干擾寶寶含乳。
Q12:吃什麼有助於發奶?哺乳期間需要特別攝取什麼營養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黃孟娟主任表示,均衡的飲食,以及足量的蛋白質和水分,是確保哺乳期間乳汁分泌充足,以及寶寶獲得足夠營養素最重要的原則。
哺乳期間,建議至少吃到與懷孕期間相當之熱量。因蛋白質攝取量比起孕前及懷孕期皆有較高,因此每天最好能喝到2~3杯牛奶,以及蛋豆魚肉4~5份(1份=1顆雞蛋=半塊豆腐=1兩、約3指寬的肉或魚),且廣泛攝取各類食物以達到均衡飲食之原則。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鈣質與鐵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並從足量的蔬菜水果及全穀乾豆中攝取纖維質,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水分攝取每天至少2000c.c.,哺乳前可先喝一杯(約240c.c.),如此可確保乳汁分泌充足。
以下是蛋白質及鈣鐵豐富之食物來源:
蛋白質 魚肉類、黃豆類、蛋類、奶類
鈣質 奶製品、豆腐、深綠色蔬菜、海帶、昆布、黑芝麻、山粉圓、魚乾蝦米
鐵質 豬肝、蛋黃、紅肉、菠菜、紅莧菜、龍眼、紅豆、金針、黑木耳
鈣質的主要來源是奶類、乳酪、黃豆製品,至於小魚乾、蝦米、蝦皮因為膽固醇高,且鹽分多,所以炒菜時偶爾添加一些即可。雞精因為富含較易消化之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亦是不錯的營養補充品,可增進乳汁營養。但要提醒媽咪,購買雞精時要避免人蔘口味,因人蔘可能會造成退奶或乳汁分泌減少。
此外,哺乳媽咪可多吃溫熱食物,如麻油料理(可補肝腎)、當歸(可補血)、杜仲(可壯筋骨)。有過敏體質的媽咪,哺乳期間建議盡量避免吃堅果類和帶殼海鮮,以免引發自己和寶寶有過敏現象喔!含咖啡因之飲料(如:咖啡飲品或茶類),因其有可能經由母親攝食進入母乳,寶寶可能會出現精神亢奮或煩躁不易入睡的情況喔!建議哺乳期間媽媽可斟酌減量(一天不要攝取超過四百毫克咖啡因),能不喝是最好。
發奶料理 乳汁更充沛!
一、金針香菇瘦肉
材料:瘦肉100克、金針20克、香菇2朵、青椒少許、蔥少許、醬油少許、太白粉少許
做法:
1、將瘦肉切片後,用醬油及太白粉醃製數分鐘。
2、將香菇泡軟切塊,青椒切片、蔥切段。
3、將肉片以大火快炒撈起。
4、將金針、香菇、青椒片、蔥段以大火翻炒後,再加入肉片。
5、最後可淋上一點太白粉水勾芡。
二、花生紅棗燉豬蹄
材料:豬蹄3~4塊、紅棗數顆、花生仁30克
做法:
1、花生仁泡水至軟,約8小時左右。
2、將豬蹄、紅棗放入電鍋。
3、外鍋加2杯水燉煮即可。
三、麻油地瓜葉
材料:地瓜葉200克、胡麻油1~2小匙、紅蔥頭少許
做法:麻油爆香紅蔥頭,再加入地瓜葉煮軟即可。
四、干貝高麗菜
材料:高麗菜200克、干貝1~2粒、薑片1~2片、蔥一支
做法:
1、干貝泡水至軟。
2、切薑片及蔥段。
3、大火爆香薑片、蔥段,再加入高麗菜及干貝翻炒即可。
III.哺乳心情分享篇
職業婦女也能成功餵母奶!
From:板橋的雅惠媽咪
為了餵母奶,產後住院期間就拚命地喝湯湯水水的東西,等出院回家後,乳房便開始脹,而且愈來愈脹;但因為我家寶貝比我晚一天出院,醫院請我們先擠出來送過去,可是當時沒有寶寶的吸吮,奶水根本都出不來,任憑我怎麼擠怎麼熱敷都沒用,整個脹痛到不行,就是不肯出來一滴,痛到我都哭了!我只好先送奶粉過去。隔天一早將寶貝接回來後,我立即把她抱在懷裡吸吮,乳房總算消腫了!看著她那小小臉蛋這麼稚嫰,吸吮我的乳頭吸到睡著,一副滿足的模樣,就覺得好幸福!
產假結束後回去上班,因為擠奶時間不多再加上飲食改變,奶水量大減,喝再多發奶食品都沒效,每次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快沒奶了、該斷奶了;可是下班回來再給寶貝吸吮後,奶水又倍增,甚至還可以擠出來冰存!就這樣靠著下班後的吸吮,竟也讓我可以全母乳給寶寶喝到一歲!同事都說我好偉大,都這麼忙了還願意餵母乳,我說其實都是寶寶自己的功勞,若不是她願意喝,我怎麼有辦法一直有奶水呢!
我很喜歡一邊親餵寶貝,一邊看著她、摸著她,那時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因為可以擁有這麼一個可愛寶貝!每次這樣想的時候,奶水量就會特別多,總是比吸乳器擠的還多!難怪很多哺乳專家總是說要增加泌乳量的不二法門──就是讓寶寶「吸」,我真的深深體驗到這真是一點也沒錯!
有信心就有奶!
From:桃園的盈安媽咪
懷孕期間開始漲奶後,要認真地按摩乳房,剛開始按很痛,一定要忍耐,不管是自己按、請老公代勞、或是花錢去給美容師按,總之必須要按到讓乳房柔軟為止,一星期至少一次。果然產後乳腺暢通、乳汁很多,第一胎的我至今持續餵養一歲的民民及民民的表妹喔!
我家民民從三個多月後就拒絕瓶餵只要親餵,破皮還要餵奶真的是痛不欲生。乳頭破皮時,我都只用沒破皮那邊親餵,再將破皮那邊的奶排空,並塗一些乳汁在破皮處,切記要再塗上薄薄一層羊脂膏,這樣可形成保護膜又滋潤(光塗乳汁乾掉以後,皮膚會有緊裂感不太舒服),大約讓它休息一天,就會痊癒了。至於長水泡,只要休息,不要再讓寶寶吸,並確實做好排空,也是一兩天就會恢復了。
喝母奶的寶寶真的抵抗力又強又健康,看著民民一天天長大,真的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媽咪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有信心就會有奶,並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加油!
別讓乳腺炎找上妳!
From:台北的惠儀媽咪
我是全母乳13個月的媽咪,之前因為乳腺阻塞用錯方法處理,變成乳腺炎,所以想要告訴各位媽咪:一定要小心處理,並要求助於支持母乳哺餵的醫生,才是正確之道喔!
乳腺阻塞時乳房會出現硬塊,或是其中有條乳柱不通,甚至擠不出奶;乳腺炎的症狀就是阻塞的位置已出現紅腫,或是有發燒、疲勞等現象。當初為了不讓乳腺阻塞演變成乳腺炎,試過各種方法,但我要強調的重點就是──請善待自己的胸部,不要太大力喔!
如果有乳腺阻塞的情形,千萬不要「過度熱敷+硬推」,因為過度熱敷會燙傷皮膚和影響泌乳,所以請溫敷就好;硬推會讓你乳腺體受傷,就是受傷了才會演變成乳腺炎。
如果初期有乳腺阻塞的狀況,請先把寶寶抓來吸,因為寶寶是最強力的吸奶器,這樣通常一兩天後硬塊就會消失。擠奶前可以用手捧著乳房,上下左右晃一晃再擠,可讓上面的奶水能通過阻塞地方流下來;並且用手掌溫柔地順時針按摩阻塞的地方,切記:不要硬推!
擠完的時候可稍微冷敷一下,讓它不要一直泌乳。可試試看高麗菜葉冷敷,就不會感覺繼續脹奶;要用高麗菜葉冷敷之前,可把它滾一滾、變軟一點。另外,母乳協會上的Jack Newmsn 醫生也提出,補充卵磷脂亦是一個好方法,除了可以增加奶量外 也可以預防乳腺阻塞。加油!乳牛們。
毛心潔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科總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現任: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母乳哺育種子講師
阮玉蓮
學歷:亞東技術學院
經歷:新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師
現任:新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師
黃孟娟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學士、美國奧本大學營養與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營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公衛學科副教授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台灣營養學會理事
後記:真的很感謝此篇作者的用心與努力,訪問了這麼多專業醫師和專業媽媽,寫出一篇如此實用的文章!
我自己在哺乳的時候剛好上列的那些發乳料理就是我最常吃的,所以我想乳汁豐沛不是沒有道理也引之有理。
媽媽們,加油!相信自己一定做的到!
另外附上也有很多寶貴資訊和母乳媽媽交流的好原地 寶貝花園
{轉貼}寶寶怎麼突然不喝奶?
資料出處:《媽媽寶寶雜誌》2011年01月號
更新日期:2011-03-11
記者:文/許碧純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
寶寶從一出生,母奶或配方奶是唯一主食和營養來源,若是寶寶出現明顯不愛喝奶,或是邊喝邊玩的情形,常常會讓爸媽擔心,寶寶會不會因此營養不良?而且餵奶時間變成親子拉鋸戰,也常讓爸媽頭痛不已。為什麼寶寶突然不喝奶?是不是生病了?要怎麼改善這種情況呢?
When~寶寶厭奶期
剛出生的寶寶在第1~3個月時,喝奶量增加得很快,體重也進展得很快速,正好比俗諺所說「一眠大一吋」;不過,國泰醫院小兒科沈仲敏醫師指出,有些寶寶大約到了第4~6個月時,會逐漸對母奶或配方奶失去興趣,奶量隨之遞減,此時爸爸媽媽無須太過擔心,因為只要寶寶維持一定的生長曲線、活力也正常,表示寶寶可能正在經歷所謂的「厭奶期」。
一歲以上寶寶的厭食期
有些寶寶已經到了一歲,也會出現明顯的厭食情形,沈仲敏醫師表示,在這個時期,寶寶會對身邊的事物有濃濃的好奇心,因此會分散他吃東西的注意力,因此也常常會有邊吃邊玩或是不想吃的情形。
Why~寶寶厭奶的原因
寶寶會厭奶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兩種,除此之外,沈仲敏醫師表示,有時寶寶正在長牙或是剛打完預防針,甚至是脹氣等造成的不適也會導致厭奶,但是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就可恢復正常。
生理原因
寶寶隨著月齡逐漸成長,只是喝母奶或配方奶已經無法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沈仲敏醫師說明,4~6個月大的寶寶進入厭奶期,正是提醒爸媽應該開始搭配副食品讓寶寶補充熱量,若是寶寶厭奶的情況比較嚴重,沈仲敏醫師建議,可以從4個月大開始就讓寶寶搭配副食品,可試著先從稀釋的果汁(例如:蘋果汁、葡萄汁)開始,或是吃米精等,讓寶寶嚐試配方奶以外的食物,不過沈仲敏醫師也補充說明,如果要讓寶寶食用麥精的話,最好等到寶寶滿9個月大之後,以避免寶寶產生過敏的情形。
病理原因
若是寶寶身體不舒服,也會導致食欲不振、厭奶的情況。通常寶寶生病時,活動力會變差、會出現哭鬧難安撫、體溫過高或過低、煩躁不安等狀況,也會伴隨有其它的症狀,例如:嘔吐或腹瀉、嚴重腹脹、腸胃不適、便秘或發燒等症狀,沈仲敏醫師提醒爸媽,此時寶寶的厭奶情形就是屬於病理原因,需要進一步帶寶寶就醫診治,千萬不能輕忽。
How~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
寶寶厭奶的原因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沈仲敏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寶寶厭奶情形其實是正常的現象,只要寶寶的生長發育一切正常即可,爸媽應該放輕鬆陪伴寶寶度過厭奶期。
1.了解寶寶成長曲線
爸媽應先了解寶寶的成長發育情形,定期帶寶寶去健兒門診,護士會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再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就可了解寶寶的發展是否符合該月齡的生長情形。若寶寶的成長曲線一切正常,爸媽就不必太憂慮寶寶此時的厭奶狀況。
2.適時添加副食品
當寶寶出生滿4個月後,腎臟、胰臟功能較成熟,可以開始處理形態不同的食物,而且對於新鮮的事物有好奇心,對副食品的接受度高,沈仲敏醫師表示,爸媽可藉由寶寶厭奶的契機開始為寶寶添加副食品。副食品的添加,以一次一樣為原則,並從少量開始,採取漸進的方式進行,先觀察寶寶是否能適應,再慢慢的增加份量與種類。
3.營造舒適的喝奶環境
寶寶厭奶的原因有一大部分導因於喝奶過程不舒服,包括外在環境的溫溼度適當與否、環境是否吵鬧、尿布是否清潔等等。因此,沈仲敏醫師建議爸媽,讓寶寶喝奶時要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進食環境,才不會使寶寶因為覺得不舒服,或是四周有人走動、有吵雜聲,而打斷喝奶的情緒。
4.不要強迫餵食
寶寶若出現厭奶的情形,爸媽千萬不要勉強寶寶一定要「定時定量」,例如:「每4小時餵一次,1次要喝120c.c.」諸如此類的設定方式,因為強迫餵食只會造成寶寶的反感,沈仲敏醫師表示,爸媽可以調整為「少量多餐」的方式,讓寶寶一天攝取的總奶量與先前不要差太多即可。
小分享:我很同意以上第四點。其實小寶寶就像我們平常大人一樣,也會有覺得不想吃東西的時候,其實只要尿布量夠,活動力還保持很好,其實都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十大母乳迷思』:勿讓母乳迷思成為哺乳殺手
『十大母乳迷思』:勿讓母乳迷思成為哺乳殺手 (文章出處: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
哺餵母乳,原本應是人類的本能、一種愉快的經驗,然而若干積非成是的「母乳迷思」容易誤導母親,使她們逐漸減少哺餵、甚至完全斷奶,儼然是今日的母乳殺手。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母乳存有哪些迷思?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透過一項「母乳迷思大調查」指出,包括「六個月後就沒有營養」、「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等迷思都是今日最常見的「母乳殺手」。
在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所公佈的母乳迷思大調查中,有75.7%的受訪者表示,最常聽聞「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其次59%為「母奶寶寶很難帶、黏媽媽、難以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位居第三,佔56.4%,排名第四的是「母奶最好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52.6%),第五名則是「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50.8%),而第六至第十名分別是:「餵母奶乳房會下垂」、「母奶餵不成還有配方奶」、「只要媽媽生病服藥就不可以餵奶」、「沒有脹奶就是沒有奶水」、以及「 餵母奶會很累很痛又麻煩」。諸多母乳迷思需要加以破除,而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的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陳怡君,幫大家釐清這些觀念。
母乳在六個月之後真的沒有營養了嗎?
呼應今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持續哺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推薦嬰兒在出生的前六個月應純母乳哺育,接著在添加副食品的狀況下可以持續餵到2歲或2歲以上。母乳是幼兒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六個月後的母乳並非不再有養分,而是需要藉由副食品的補充使寶寶獲得所需的養分。母乳中富含的保護因子對大寶寶尤其重要,可以幫助大寶寶對抗疾病,並減緩疾病的嚴重度。由於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母乳所提供的保護在六個月之後持續有助益,即使哺乳的次數大幅減少,仍可以提供保護。
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
很多母奶寶寶的照顧者,正是以這樣的理由要求退貨,改以配方奶餵食。這個迷思凸顯出來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上班媽媽工作同時親自哺餵母乳,然而社會提供的支援並不充足!同時在國外的諸多研究指出,在小時越能提供寶寶安全感,長大以後將越獨立;母親不需要為了重返職場而做出離乳的決定,週遭的親友應該尊重並支持母親這項明智的抉擇。
喝母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的確,由於母乳是非常優質、容易被吸收消化的食物,因此相對於配方奶寶寶,需要較為頻繁的餵奶次數,父母親會擔心寶寶不能一覺到天亮,對於需要上班的父母尤其造成困擾。但是,如果母親能夠學習躺餵的技巧,半夜寶寶需要喝奶時,只要輕輕攬住寶寶,讓寶寶吸吮乳房,通常就可以很快的入睡,甚至全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起床來安撫寶寶,相對於所謂「用腳指泡奶粉」-用腳指喚醒另一半起床泡奶粉,是不是輕鬆愉快得多呢?
母奶一定要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多少?
事實上,藉由直接吸吮,寶寶所得到的奶水比擠出來的多更多。把奶水擠出來,只能知道母親「擠得出」多少奶水,不能讓我們知道寶寶到底喝了多少。而且,擠奶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讓母親的心情受到奶量高高低低的數值所影響,造成母親的壓力;由於身體分泌的乳汁會與寶寶需求達到平衡的供需量,一旦在「擔心擠出的奶水不夠」的壓力驅使下,做出「添加配方奶」的決定,可能會因為逐漸減少寶寶直接吸吮的量,使得奶水分泌越來越少。如果是擔心寶寶沒有吃飽,其實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觀察,例如:寶寶喝奶時是否有吞嚥的聲音、一天尿濕(換尿布)的次數是否正常、體重是否增加等,這些都是比擠出的奶量更有效的指標。
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
一個母親所生產的乳汁比寶寶所需要的還要多,生產過量的奶水是常見的,而且,每一個媽媽都有辦法餵養雙胞胎。奶水的分泌非常神奇,只要寶寶喝奶的姿勢正確,吸吮越多,身體會得到需要更多奶水的訊息,自動分泌更多的奶水。即便母親已經開始使用配方奶,只要有堅定的決心,逐步增加哺乳的次數、逐漸減少配方奶的用量,如此,再以全母奶哺餵寶寶是絕對有可能的。
後記:我是兩個小孩全親餵各一年的媽媽,從來沒有擠奶用奶瓶餵奶,也從來不覺得應該要把奶擠出來讓別人享受餵奶的感覺,因為這是媽媽的工作,爸爸都做不到的事,實在很難說服我。也從來都不知道我的寶貝們喝多少,每當有媽媽們在分享cc數的時候,我只能愣在一邊。不過就算我個兒小胸部也小都不會有人懷疑我的奶營養不夠,因為我的兩個小孩都長的很肉!基本上,我是奉行讓小孩吃飽就睡,睡飽就吃的媽媽。能吃飽就睡是多麼奢侈的事,還不趁小孩可以享受的時候讓他享受一下?=)
以上。
最好的禮物,你給了嗎?
新挑戰
作為媽媽,當然想把最好的給小孩。一直以來,小寶貝就是靠著媽媽的食物營養攝取茁壯長大,媽媽全面性不偏食的飲食習慣可以提供最好最完善的營養,這件事會一直延續到很久很久以後。從懷孕到哺乳,再來到副食品的攝取,都是媽媽愛的最佳體現。而哺乳,卻是很多媽媽既害怕又期待的關卡。真的,餵養母乳不簡單。
真的不夠嗎?
在加拿大,有百分之九十的母親會在一開始選擇母乳,然而,到了第六各月的時候,這個數據會驟減一半,這個還只是加拿大衛生局和Canadian Pardiatric Society建議的至少餵養母乳的時間。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媽媽會在第三各月的時候就主動繳械。為什麼?因為他們覺得不夠奶!
最自然的方法
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從有百分之九十的媽媽選擇一開始就餵養母乳就可以看出大家都知道母乳的好。盲點只在於為什麼會不夠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1991年的時候就開始推廣母乳餵養,其中他們提供了一各很好的祕訣,Skin to Skin contact , (所謂的肌膚之親),最好的時間點是在生完小孩後一各小時,寶寶和媽媽各方面都檢查完,小歇片刻後,就可以開始坦白的面對對方。他們還做過一各實驗,把寶寶放在媽媽身上,不是直接放在胸部附近,寶寶可是會自己尋乳,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也告訴我們,餵養母乳是在自然不過的。
基於供需的市場規律來看,需求越高的產品,廠商就會製造的越多。而母乳也是這樣的。當寶寶吸的越多,你的大腦就會告訴你的身體要多生產。這樣的供需鏈就不會有斷的時候,所以除非很必要,千萬不要加入配方奶。還記得我在餵養老二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因為誤食斷奶炸彈導致退奶,使得老二得每一各小時都索奶,我卻沒辦法餵飽他。那時後的我真的是欲哭無淚,卻還堅持不給配方奶,就是因為我清楚給了配方奶,寶寶吸的次數就會減少,而我的母乳也會因此斷了需求的暗示而越來越少,直到什麼都沒有。這也是我最不想發生的事,還好,在順利找出退奶炸彈後,開始再一次的催奶,終於一切恢復正常!而我的兩個小孩也都是餵養母乳到滿一歲。(這是我很驕傲的一件事)
你的方法對嗎?
其實最重要的是寶寶含乳(Latch)的方法對不對,最簡單的檢查方式就是看小寶寶看喝奶的時候嘴形是不是像小鴨子或是魚一樣,呈現一種像ㄑ一樣的形狀就對了!而如果寶寶一直抓不到正確的Latch方式,就把他弄哭吧!因為他一哭,嘴巴就會大開,等到開的像ㄑ,就是Latch的最好時機!慢慢的媽媽和寶寶都會抓到訣竅,這時候就輕鬆嚕!
多餘的擔心,我們不需要
而很多媽媽都很擔心餵母乳會使胸部下垂,漲奶會痛不欲生,和容易有乳腺炎發生。的確,上述的其中一件事情發現就會很慘,不過都是可以預防的!擔心胸部下垂,就記得常常作擴胸運動,(你知道自己拆綁腹帶也是擴胸運動喔),也要記得穿哺乳內衣。漲奶的時候就先擠一點出來,如果不想瓶餵給小寶寶,可以自己泡茶喝掉,甚至可以捐出母奶銀行作善事!害怕乳腺炎,就記得要清空胸部,不過這種事比較容易發生在剛哺乳,大人小孩都還沒有搞清楚到底需要多少的時候才比較會發生,家裡如果有一部擠奶器就可以輕易的解決清空胸部的問題。不然也可以手擠阿!(我就是手擠族)
其實,只要在餵養的過程中,試著享受每次哺乳的時刻,這是一段只有你和寶寶的獨自的親密時光。對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這是最好的選擇,不論是對於媽媽或是寶寶,堅持下去,你的母乳絕對會源源不絕。祝每各媽媽都餵奶順利!寶寶健康,媽媽也美麗~!
同篇加映
10 pieces of breastfeeding advice you can ign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