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乖乖坐月子健康一輩子
乖乖坐月子健康一輩子
所有女性為了孕育下一代,從青春期開始,就必須經歷初潮期、生產期、更年期,也因此可以擁有在三個不同階段中,調整自己體型體質的最佳轉機,其中,十月懷胎到產後坐月子的過程更是女性健康最重要的關鍵時刻,是要生一次老一次,還是愈生愈健康美麗,就由產婦怎麼坐月子,有沒有乖乖坐月子來決定了。
產後一定要坐月子
坐月子是產後恢復健康的一個重要過程,用正確的飲食和充分的休息,讓子宮內的穢物可以完全排出,也讓荷爾蒙的分泌跟著子宮逐漸恢復而日趨活躍,如果調理得當,甚至能比懷孕之前的功能更好。產婦的皮膚不但能夠藉此時機回復青春彈性,也能改善母體懷孕前的疾病,像是貧血、氣喘,或是內臟下垂引起的容易疲勞,肩膀僵硬等症狀,就連身材上的缺點,都可以利用生育的機會獲得改善。這是女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階段,如能好好把握,必能脫胎換骨。
吃對比吃好重要
現代人生得少,所以對產後的調養也更重視,但是月子餐如果只是強調好吃,只重視營養內容或食材多麼豪華是不對的,產後的月子調理,是女人一生中少有的特殊時期,特別的時期就要有特別的吃法和營養,要吃對時間,吃對食物,補對時機,補得恰恰好才行。正確的月子食補觀念應該採1:2:3原則的階段性進補,剛好與惡露的多少相反,惡露愈多愈不能補,所以產後第一週的飲食重點在加強水分排泄功能,要用「平補」,第二週是以「溫補」促進新陳代謝,而一般像麻油雞類補氣血的「熱補」應該到第三至四週才進行。產後調理除了要講究階段性外,像是麻油、老薑、米酒水、無鹽等這幾個月子料理的重要元素也是絕不能捨棄的。鹽會使血流速度減緩,不利惡露排出;以低溫烘焙麻油爆香老薑來料理,可以刺激體內內臟活潑化,加強五臟六腑代謝,使身體從內部產生保暖的作用。若能將老薑連皮咀嚼吃下去,更具有利尿消腫、增加纖維質、預防便秘的效果。而用充分將酒精揮發掉的米酒水搭配藥膳來料理,同樣是為了讓身體保暖,促進內臟的機能。
月子保暖防寒不易生病
月子飲食重點在於提供身體的「熱能」補充生產時所耗損的體力,而外在的月子生活調養,重點就在於充分休息和保暖防寒。在月子期間發汗是正常的,經由出汗來排除體內囤積的水分以及排毒,所以,隨時用乾毛巾擦乾排出的汗水,勤於更換汗濕的衣物,防止吹風受寒,都是坐月子時要特別注意的生活重點,如果汗濕不及時處理,或是不慎吹風著涼,一旦身體不發熱反而發冷那就不對了,萬一感冒反而容易留下病根。所以,月子房在注意空氣流通的同時,更要注意不讓產婦受涼,如果穿得暖還會覺得冷,就要特別小心,這種時候可以用薑汁米酒泡腳,讓身體暖起來。尤其是節日時期,端午,年關到等等特別熱鬧的節日,家有新生兒更增添喜慶團圓的氣氛,然而,過年時期人多食物多,節日食物又如此誘人,月子內的產婦應景淺嚐可以,如果不忌口,不只產後體重不易控制,連月子餐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各種食材或藥膳,都在不同階段的月子餐裡發揮著各自的功能,每個細小的環節緊緊相扣,才能在體內發酵出最大作用,所以,最好是能夠乖乖的吃月子餐,忍忍口腹之慾,只要三、四十天好好調理就能換往後的健康,愈生愈美,何樂而不為?
『分享』E-Newsletters
很多媽媽在打電話來的時候都會問一些問題,像是寶寶該什麼時後喝水,一天喝多少奶才算夠,我要如何得知寶寶吃飽沒?
除了『寶寶的第一個春夏秋冬』這本書裡有詳盡的介紹外,很多有關懷孕,孕期和產後的報章雜誌電子報,也都是增長見聞的無料圖書館。
在這裡提供一個連結給媽媽們作參考,有興趣的就訂閱吧!
當然,風車生活的電子報也是內容相當豐富,歡迎訂閱喔! 在視窗的最上方,訂閱電子報按下去即會有另個視窗跳出,再填入您的電郵即可!
工商服務報導:現在訂購DIY滋養調理組都有贈送『寶寶的第一個春夏秋冬』這本書喔!
環球華報『移民打拼錄』專訪
自環球華報轉載
【环球华报记者 任京生】经推荐人介绍,台湾有一家关注女性健康,专门帮助产妇坐月子的机构,并把分部开到了加拿大,加拿大的代理是蔡盈颖。初闻此言,记者疑惑:中国自古以来坐月子都是由家庭成员或保姆照料产妇,还需要有专门的公司出马吗?
经与蔡盈颖交谈,记者感到,蔡盈颖的经验有三点值得新移民借鉴。第一,世界各地有不少好的产品,找到适合你的,把该产品代理到加国,你就有了新的开始;第二,冷门产品市场虽小,但竞争也小,对你的事业发展也有裨益;第三,这家公司对于产妇调理、妇女健康等方面的知识,的确值得让更多的女性知晓,也让更多有妻子的丈夫,和有女儿的父亲知晓,这样将更有利于女性的身体健康。
受访人:蔡盈颖(Ingrid Tsai)
来加年份:2000年
移民前职业:学生
目前从事职业:女性健康顾问
入行时间:2009年
一、受益产妇开办月子中心
《环球华报》:我刚开始听说你的工作是帮助产妇坐月子,还以为是保姆工作,可听介绍人详细解释,才知道里面学问不少,你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
蔡盈颖:我原在台湾是学生,西洋音乐科,主修长笛,副修钢琴。2000年和家人一起移民加拿大的。
《环球华报》:算起来也十年了,刚来时的时候你还很年轻,主要干什么?
蔡盈颖:我作过三年的餐饮业的店经理。2004开始做售货员,后来担任通讯店的经理,一直干到2009年。
《环球华报》:后来怎么想到干你现在这份工作的?
蔡盈颖:后来我怀孕生孩子,接触了台湾一家专门为产妇提供健康咨询和服务的公司,使用了他们的产品,获益匪浅。由于自己是用户,深知这个产品对身体可以造成优良效果,也相信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这个角色。既然坐月子坐的好的妈妈等于就是拥有了健康,为何不趁这黄金三十天好好地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是基于这个心情才踏入这一行,于是我就决定帮助他们在加拿大开分部,让更多的产妇受益。
《环球华报》: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代理的那家公司吗?
蔡盈颖:这家公司是1995年由台湾几位著名博士、医师共同创办的,以指导现代妇女身心保养为主题的专业健康机构。尤其特别关心处于生理期,怀孕和坐月子、更年期的妇女,让产妇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与家人配合下,正确坐月子。也协助妇女掌握初潮期、生理期、坐月子和更年期等重要时机的调养方法,依个别体型做健康咨询和服务。让女性在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阶段,能因为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而获得体质的改善,享受健康。公司业务主要是结合传统食补与中西医学,成立专业高质量的坐月子/生理期/更年期补养药膳外送服务。
二、坐月子的重要性
《环球华报》: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很注重坐月子的。
蔡盈颖:产后一个月,是女性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生理转机时期。这个时候荷尔蒙的分泌特别活跃,最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原先母体怀孕前的疾病,像寒症、低血压、贫血、胃下垂、皮肤病、气喘,或是内脏下垂引起的易疲劳、腰酸背痛、肩膀僵硬等症状,还有身材上的缺点,如小腹突出、胸部不发达等情况,都可以经过正确地坐月子获得改善,有的还能返老还童,更健康更美丽,还可以防癌。可是,有些民间坐月子的方法并不科学,还有一些女性忽略了初潮期、生理期以及坐月子的调养,以至于快到更年期时,便发生未老先衰的现象。
《环球华报》:你刚才说中国一些民间方法不科学,能具体讲讲吗?
蔡盈颖:刚生产完常会觉得疲惫、虚弱、全身酸麻、四肢无力。有的人不懂方法,一味地大补特补,不但会补得过多而发胖,身材难以恢复,还会影响产后子宫的收缩与恶露的排净。因为产妇刚生产完,胃肠急需休息,同时吸收力也不好,如果过度食补反而会使子宫内的瘀血停滞不出。其实,坐月子最主要是讲究吃与睡。“吃”就是阶段性的饮食调理,产后的食补是“阶段性的食补”,把握“阶段性食补”一二三先排恶露,后补气血的原则,就能在进补的同时避免发胖,让体态更轻盈。“睡”则是充份地静养休息;两者相互配合,因而提供了改善体质的契机,尤其是那些平时过于忙碌,身体差而没时间调养的人,更不应该放过这个机会。一个月子坐得好的母亲,才会有充足的奶水以哺育小孩,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去工作。
三、坐月子的一二三原则
《环球华报》:什么叫一二三原则?
蔡盈颖:就是,第一周是减重的黄金期,帮助排净恶露、恢复子宫机能。第二周是预防产后腰酸背痛。第三、四周是补血、补气、预防老化。
《环球华报》:第一周主要怎么做?
蔡盈颖:第一周是平补,排除净化。饮食重点以恶露排净,加强肾脏排泄功能为目标,以麻油猪肝帮助子宫排出恶露与废物。因为生产过后,肠胃需要休息,不能大补,如马上大补将会妨碍恶露的排出,甚至恶露停止,子宫难以恢复原状。因此恶露愈多,愈不能补。产后必须减重,把握第一周“产后利尿期”,才能掌握产后减重的最佳时效。怀孕全程所增加的理想体重为12公斤,生产过后,婴儿连同胎盘的重量便减去了5.5公斤左右,剩下约7公斤,水分便占了4公斤。所以产后第一周尽量不喝水,施以热补,促进发汗、排尿,让身体利水消肿,使体内过多的水分排解出来,以免对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没有顾忌地喝水,就会对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接下来的三周想瘦就难了。
《环球华报》:第二周呢?
蔡盈颖:第二周是温补,调整恢复。饮食重点在于预防腰酸背痛、筋骨酸痛,促使子宫收缩恢复良好、恶露排尽。以麻油腰子为主,佐以杜仲药膳补充使用,进行活化生理机能与预防腰酸背痛之调理。
《环球华报》:第三、四周呢?
蔡盈颖:第三、四周是大补,第三周主要是补血补气,第四周是预防老化。因为恶露将净,是进补的最佳时机。饮食重点以补血、补气、增强体力、预防产后老化为主,吃麻油乌骨鸡。我们公司可提供产后药膳,使用药膳的目的在于加强补血、补气、补阴、补阳、利水、活血,让每个阶段的食补效果更好,或是针对特别虚弱的体质加强调理。除了阶段性的吃法,饮食方面还应力求清淡,少盐、忌脂肪、趁热取食,以及细嚼慢咽、谢绝零食等,如能遵守这些原则,月内进补便不会发胖,反而有助于瘦身。
《环球华报》:产妇除了饮食调理,还需要运动吗?
蔡盈颖:产妇虽然避免劳动,但适度地运动以消除腰部、臀部、腿部的赘肉、恢复弹性,还是需要的。一般来说,产后14天就可以开始进行腹肌收缩、仰卧起坐等运动,而且要持续且规律地做,不间断,效果将会出奇地好。想要尽早恢复窈窕的女性朋友,生产过后一定要绑腹带。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身材的恢复,还有预防内脏下垂、皮肤松弛、消除妊娠纹的效果。我们公司有专为产妇设计的腹带,是可以自由绑腹,由下往上沿着身体曲线缠绑的,这样能将下垂的腹部完全提起并予以支撑、塑形。
四、女性生理期也像坐月子
《环球华报》:你前面讲到,你们公司除了针对生产期的妇女外,还有针对生理期的妇女的调养方法,能介绍一下吗?
蔡盈颖:女性一生中大约有四十年光阴都跟月经脱不了关系,如何在饮食生活方面做好自我照顾,对一生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生理期虽是身体机能低下期,也是改善体质的时机。如果能够在月经的前、中、后三期,摄取适合当时身体状态之饮食,便可以调节女性生理上种种不均衡,是使皮肤细嫩油滑的美容良机。因此,和坐月子一样,生理期间的饮食生活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环球华报》:生理期前一周应注意什么?
蔡盈颖:重点在于舒缓经前症候群,以清淡的饮食及适度运动为主。运动可以让脑部生产较多的血清促进素和内啡月太,可以调节情绪,心情比较不会沮丧。饮食方面可因个人的症状而有不同的调整,例如生理前一周容易有烦躁不安、便秘、腰痛等症状,可以摄取促进肠胃活动和代谢的食物,如:牛蒡、红萝卜、莲藕、豆腐、笋、萝卜等,加排骨一起煮以调节身体的不均衡。容易晕眩、贫血者,则多吃姜、葱、香辛料等,帮助消化和吸收,增加体力。有头痛、关节痛及体重周期性增加的人,要特别注意盐分及水分控制,促进代谢。咖啡因、酒精及尼古丁等刺激性食物,会使得易怒、焦虑、紧张和忧郁等常见的经前症候群症状更加严重
《环球华报》:生理期应注意什么?
蔡盈颖:生理期间的调理重点在于促进子宫收缩,第一至二天,可吃适量的猪肝;此时体内热量消耗大,所以甜食不必忌口,可以吃西点、羊羹、老姜甜豆等,甚至肥胖者也需要食用适当糖份。第三至六天改吃腰花,帮助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生理期间应尽量避免油性及冰冷食物,这类食品容易造成肠胃负担,而使消化机能低下,而笋、柠檬、香菇、咖哩、咖啡、冷性食物等也要禁口。多吃红豆可以强心、利尿、消除疲劳;黑糖则可以帮助血液循环、去淤血,是很适合经期的食品。
《环球华报》:生理期后一周应注意什么?
蔡盈颖:调养重点在于体力的恢复与强化,在经后一周内可多吃小鱼、虾,最好连头、壳一起嚼食。多筋的肉类、猪牛肚等也要多吃,可恢复月经所消耗的体力。贫血者要多吃香辛料,可促进内脏机能的活动,增加食欲。
五、大家都来关心女性健康
《环球华报》:你介绍的这些健康理念很好,推广起来容易吗?
蔡盈颖:由于是小本经营,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平台推广有关女性健康的重要性。在接触过的客人当中,有百分之85以上的客人不清楚什么叫做坐月子,正确的观念和作法又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需要时间来改变的观念。
《环球华报》:据说在温哥华的移民当中女性占多数,她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应引起重视。不仅妇女如此,关爱自己妻子的丈夫,和关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们都应该对妇女的健康保健知识有所了解。
蔡盈颖:我最快乐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每个新手妈妈或者产妇妈妈在坐完月子后精神洋溢恢复苗条身材的样子。我希望这些知识有助于帮助她们。这也是我踏入女性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的主要动机。
備註:謝謝任京生先生的生花妙筆!
- 由於環球華報主要的客群是Main land immigrants, 所以是顯示為簡體字。但是大家應該沒有閱讀上的問題吧 =)
『好文分享』親餵母乳6大觀念+12項困擾解套
原文刊登於{嬰兒與母親2011年5月17日號}
【採訪撰文/黃子恬;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毛心潔、新光醫院護理師 阮玉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 黃孟娟;攝影/顏甄儀、Angus(孕媽咪);梳化/蔡琇惠;模特兒/幸福媽咪 蕭淑芬、可愛寶寶 樂樂、美麗孕媽咪 甘艾靈】
妳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隨著各級醫療院所的大力宣導,大部分媽咪都開始瞭解並認同餵母乳的好處;可是當寶寶出生後,真的開始親餵母乳時,才發現──「怎麼問題這麼多?」驚覺自己缺乏哺餵母乳的正確知識。有些媽咪因為沒有吸收足夠的相關資訊,在哺餵寶寶遇到困難時,又沒有馬上尋求專業醫師或護理師的協助,因而感到很深的挫折感,甚至最後乾脆放棄哺餵母乳,這樣真的非常可惜。
其實每位準媽咪只要能在產前開始吸收學習正確的相關知識,產後擁有家人的支持,遇到問題時及時諮詢專業人士,想要成功親餵母乳絕非難事。母奶裡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抗體,最適合寶寶吸收消化、增加寶寶抵抗力,親餵母奶又能增進親子關係、有助母子間的情感連結,因此每位媽咪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給寶寶最好的營養品喔!
本文邀請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醫師、護理師,分享親餵母乳前應該具備的正確觀念,並解答許多常見的餵母乳問題;此外,亦邀請營養師為媽咪設計有助發奶的食譜、提供正確的營養知識。希望透過本文,能幫助每位媽咪在親餵母乳的過程中,愈發得心應手,充分享受這段專屬妳和寶寶的甜蜜時光!
I.觀念建立篇
身為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醫師表示,成功哺餵母乳最重要的兩個前提就是──具備正確的哺乳知識,及獲得家人的支持。醫師特別提醒,家人支持非常重要,因為產後婦女身體尚在恢復中,為了配合寶寶需求又必須每3個小時左右餵奶一次,所以在哺乳的時間之外其實非常需要充分的休息。因此,這時候爸爸的角色就非常重要,建議儘可能多幫忙照顧孩子(洗澡、換尿布)、分擔家事,尤其是在妻子產後一、二個月內;這段時間雖然夫妻都會格外辛苦,但卻是爸比媽咪與剛出生的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時刻喔!
除了丈夫的支持之外,醫師也希望其他家人、長輩多給予產後媽咪「愛的鼓勵」,因為刺激奶水生成的兩大激素──泌乳激素與催產素,都會受到媽咪心情的影響,媽咪心情愉快,才能有助於分泌乳汁。因此,家人最好不要一直問媽咪「妳奶水夠嗎?」「孩子有吃飽嗎?」,雖然這些問候出於善意,卻很容易帶給媽咪壓力,畢竟哺餵母乳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其實只要放輕鬆、保持心情愉快、有充分的休息,並掌握以下的正確哺乳觀念,每位媽咪都能提供寶寶「源源不絕」的奶水,讓寶寶健康長大!
一、奶水越餵會越多
很多媽咪最常煩惱的就是──「我的奶水『好像』不夠!」,甚至「我沒有奶水!」而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餵母奶的能力。但毛心潔醫師表示,其實每位孕媽咪在懷孕初期乳腺就開始發育(所以孕婦的罩杯會升級),到了懷孕中期時乳房就已開始生產乳汁,有些媽咪懷孕後期會有溢奶情形,所以當寶寶一出生時,媽咪的乳房裡就已有足夠的「初乳」給寶寶吸吮,而且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胃非常小(就像一顆小彈珠大小),所以媽咪不用擔心初乳不夠喝。等到大約產後30~40小時之後,通常媽咪的乳房就會開始發熱脹痛,這代表乳房開始分泌大量乳汁,此時只要讓寶寶多吸吮,就能改善乳房脹痛的情況,而且愈餵愈能刺激奶水分泌喔!
二、寶寶一出生即會吸吮
毛醫師表示,其實剛出生的小嬰兒就有尋乳及吸吮的本能,只要將小嬰兒放在母親的身體上,不用任何外力去協助,小嬰兒就會自己慢慢地找到母親的乳房,開始吸吮。對此,毛醫師特別推薦每位孕媽咪可以上網(http://breastcrawl.org)觀看這段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所拍攝的影片,當每位準媽咪瞭解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以及每位媽咪都擁有哺乳潛力之後,就不會擔心自己是否奶水不夠了。
既然新生兒具備吸奶的本能,醫師亦推薦準媽咪能盡量選擇母嬰親善醫院來生產,因為這樣的醫院會在寶寶出生後儘早讓母嬰肌膚接觸並開始第一次哺乳,而不會在寶寶還沒習慣吸吮媽咪的乳房前,就給寶寶用奶瓶餵食,影響媽咪日後的親餵。母嬰親善醫院在生產過程的用藥與產後哺乳指導也會特別注意,對哺乳媽咪很有幫助。
三、含乳姿勢很重要
毛醫師表示,很多媽咪後來奶水不足、甚至得乳腺炎的原因,就是因為寶寶的含乳姿勢不正確。因為當寶寶沒有正確含乳時,就無法吸到足夠的乳汁,導致媽咪的奶水無法順利排出,這樣一方面會造成乳腺容易塞住,引發乳腺炎;另一方面當乳房內一直存有大量乳汁時,母奶中的蛋白質FIL會抑制奶水生成,使奶水量無法提升。
正確的含乳姿勢:寶寶的下巴會貼住乳房,嘴巴張得很大,下嘴唇外翻,且幾乎含住整個乳暈,上唇上方可能會露出一些,除非有的媽咪的乳暈部分很大,才會露出較多。錯誤的含乳姿勢:寶寶只有吸住乳頭,下巴和乳房分開,嘴巴看起來像是閉著,露出太多的乳暈。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網站之「幫助母親哺餵母乳藍皮書」
新光醫院阮玉蓮護理師提醒媽咪,除了觀察上述的姿勢之外,寶寶若是含乳正確,吸吮時不會發出「咋舌聲」,而是會有緩緩的吞嚥動作,吸完奶後會表現出放鬆而飽足的模樣,而且媽咪的乳頭不會痛。錯誤的含乳姿勢因為寶寶只有含住乳頭,所以媽咪的乳頭容易感到疼痛,且因為寶寶吸不到奶,可能會表現出煩躁拒食。
四、依照寶寶需求來餵奶
毛醫師表示,其實媽咪只要多「親餵」寶寶,就能解決大部分的餵奶問題(例如:擔心奶水不足、脹奶、乳腺炎)。只要寶寶開始出現歪嘴、吃手、舔嘴唇、甚至轉頭尋找乳房的動作,就表示寶寶肚子餓了,這時媽咪就可以親餵母奶,不需要很規律的幾個小時才餵一次;尤其不建議等到寶寶哭了才餵奶,哭累的寶寶常常吸一下就睡著了,但是很快就餓醒了要吃奶,落入一上乳房就睡著、一離開就哭的惡性循環。最好能觀察寶寶何時想吃,按照寶寶的需求來餵奶,其實時間久了,媽咪和寶寶自然會建立起餵奶與作息的默契;當熟悉寶寶的「氣質」和習慣,媽咪也建立足夠奶量時,再開始調整寶寶喝奶的規律,會容易許多。
寶寶吸奶時,會刺激母親腦下垂體產生泌乳激素與催產素,有助於奶水生成及排出,所以若是久久才親餵一次,大腦接收到的反應就是「妳不需要太多乳汁」,就會開始減少泌乳,有可能就會出現奶水不足的狀況喔!
五、學會躺餵超輕鬆
因為剛出生的寶寶一天會吃奶八到十二次以上,尤其是半夜時常會需要喝奶,所以醫師建議媽咪一定要學會躺餵,才能夠「一邊休息一邊餵」,讓自己盡可能獲得充足的睡眠時間。而這也是「親餵」比「瓶餵」方便的地方,只要把寶寶放在乳房旁邊、調好舒服的姿勢,媽咪就可以繼續休息。
就如同新婚夫妻會度蜜月一樣,醫師也建議產後媽咪可以和剛出生的寶寶有一段 “Baby Moon”的時間,就是安排幾天妳只需要和寶寶相處、不需要做其他雜事的時間,和寶寶一起待在家裏,最好是床上,媽咪可以擁抱安撫寶寶、練習觀察與回應寶寶的需求、和寶寶一起休息、依照寶寶需求餵奶;媽咪也可以在床上看書、講電話、吃東西、上網或做任何讓自己放鬆心情的事。其實就是把握坐月子和產假的時間,練習與寶寶相處並且多餵奶,這樣將有助於培養妳和寶寶親密的關係,也有助於練習躺餵母乳。
六、保持心情愉快
如同前文所述,媽咪的心情會影響泌乳激素與催產素的分泌,因此家人的支持將能幫助產後媽咪獲得足夠休息,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哺餵寶寶。雖然一些發奶食物可能有助於泌乳,但媽咪不用因此勉強自己吃些不愛吃的東西;保持心情愉快、多親餵、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就能順利哺餵母乳喔!毛醫師表示,學習哺乳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難免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媽咪一定要相信自己和寶寶,只要多多練習,一定可以成功學會的!千萬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否定自己。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媽咪,彼此交流分享心情也很有幫助喔!
II.疑難雜症解套篇
Q1:想要親餵母乳,需要事先準備哪些用品?
有心想親餵母乳的準媽咪,可事先準備以下物品:
* 哺乳胸罩:前面開扣,較易哺乳。
* 哺乳衣:方便掀開哺乳。
* 哺乳枕:因為舒服的姿勢有助於哺乳順暢,所以媽咪可在手臂下墊個哺乳枕或枕頭,手臂才不會因為長時間哺餵寶寶而發痠。
* 溢乳墊:因為脹奶時乳汁可能會溢出,或是在哺餵母乳時,另一側乳房可能也會溢奶,因此可準備拋棄式的溢乳墊,或是準備乾淨的小方巾(比較環保)來墊在胸罩內。阮玉蓮護理師提醒媽咪,不管是溢乳墊或是小方巾,只要溼了就要更換,因為乳汁裡營養豐富,是培養細菌的溫床,所以一定要勤更換以維持乳房衛生喔!
* 吸乳器:其實醫師和護理師都建議以「親餵」為優先(因為親餵最能刺激乳汁分泌,且可讓寶寶吸到深層奶水),若寶寶喝飽後,乳房仍有腫脹不舒服感時,可用「手」擠奶至容器裡;若手擠太久覺得痠時,才考慮使用吸乳器,因為吸乳器有可能會增加乳頭的不適感。
Q2:怎樣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
因為親餵母奶不像瓶餵可以明確看見寶寶喝奶的量,所以可能很多媽咪最擔心的就是不知道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醫師表示,首先在餵母奶時,要注意寶寶是否有正確含乳(會出現緩慢吞嚥、滿足放鬆的表情)。然後觀察寶寶平日大便和尿尿的狀況,只要寶寶一天超過五到六次重重的尿布,就表示寶寶有吃到足夠的奶水;喝母奶的寶寶出生約第2~3天後大便就會由黑色(胎便)轉為黃綠的過渡便,之後就是稀稀黃黃的大便,次數因人而異。此外,在定期的嬰幼兒健康檢查中,只要寶寶的成長曲線都在正常範圍值內,爸媽就可以安心啦!
Q3:產程過久會影響奶量較少嗎?
阮玉蓮護理師表示,產程過久可能會使媽咪過度疲累,減少哺乳的意願,但只要減少訪客的探視,提供產婦合宜的休息並依照寶寶的需求來哺乳,奶水分泌狀況並不會受影響。
另外,毛醫師表示,剖腹產、肥胖、糖尿病的產婦,可能會有延遲泌乳的情形,也就是大約在產後72小時左右乳房才會開始大量分泌乳汁(一般產婦是30~40小時),但是只要按照寶寶需求餵奶,奶水量一樣可以提升。另外,第二胎以上的產婦,奶水會來得比較快一點。
Q4:脹奶好痛怎麼辦?
有的媽咪覺得脹奶的疼痛甚至大過生產之痛(可能因為無法麻醉,時間又更久),可見得乳房腫脹的痛苦程度。脹奶時,最好的緩解方法就是讓寶寶吸吮;寶寶若是喝飽了,乳房卻仍有腫脹不適感時,就先將奶水擠至瓶內,但不需要完全排空,只要感到乳房柔軟下來、沒有不舒服就好;若是排空,反而會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奶水,乳房很快又會脹痛喔!
若是感到乳房周圍有些奶水腫脹的硬塊,可以用2、3指併攏,在硬塊處輕揉,由外側往內按(往中央輕推)。只有在餵奶或擠奶前才建議熱敷約十分鐘讓奶水流出;但如果乳房很脹時不建議熱敷,可以稍微冷敷以降低疼痛感,但千萬不要冷敷乳暈乳頭,否則反而會抑制乳汁排出喔!
高麗菜葉很好用?!
新光醫院阮玉蓮護理師表示,國外已有研究指出,將高麗菜葉洗淨放冰箱冷藏,可用來冷敷乳房、緩解乳房脹痛喔!因為高麗菜本身所釋放的酵素有助於舒緩腫脹,又容易取得,讓媽咪不需一直重複執行擰毛巾冷敷,省事許多;高麗菜葉的「環形」葉狀又正好可以包住乳房、露出乳暈乳頭處,可說是天然的冷敷好幫手!
Q5:乳腺炎的症狀及處理方式?
當乳汁一直無法有效排出,就可能塞住乳腺,引發乳腺炎。乳腺炎的症狀就是單邊乳房,或是乳房的某個部位紅腫熱痛,同時可能合併發燒。若多餵奶、擠奶和足夠的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就必須儘快就醫,需要哺乳諮詢與適當的藥物治療;若繼續惡化為乳房膿瘍時,可能需要用針頭將膿抽出來或是切開引流。
醫師提醒,發生乳腺炎時不要「憋奶」,要繼續餵奶或擠奶;有些媽咪擔心寶寶吃到細菌,其實這些細菌通常也存在寶寶的口腔中,所以只要在有治療的情形下,持續餵奶並不會傷害寶寶,治療乳腺炎的藥物也不會影響哺乳。因此,發生乳腺炎的那一側乳房,仍可繼續哺餵,寶寶是最好的吸乳器,多讓寶寶吸吮,可有助於乳腺暢通喔!
Q6:乳頭破皮及長水泡時該怎麼辦?
如果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就不太會出現乳頭破皮現象。若乳頭破皮時,可以塗點乳汁或是羊脂膏,讓它風乾,通常一、二天後就會康復。當乳頭受傷時,要暫停使用吸乳器,以免更痛。建議媽咪即使在家,也要穿著胸罩,以免衣物摩擦乳頭,亦可能容易發生破皮現象。若乳頭出現小白點或水泡,表示乳汁出口有阻塞情形,可以多讓寶寶吸奶,或者可用紗布沾點生理食鹽水輕擦乳頭,有時會自己暢通;若仍無法改善時,可請醫師幫忙用無菌針頭挑開。
Q7:怎樣用手擠奶才正確?
護理師建議媽咪將手掌圈成C型,在「乳暈」以外約1到1.5公分的部分,往胸壁方向輕推後,大姆指與另外四指擠壓乳房,將奶水擠出。千萬不要去按壓乳暈,因為乳暈是乳汁的匯集處,按壓容易造成水腫、阻礙乳汁排出;也不要擠壓或拉扯乳頭,因為這樣做並不會使奶水流出,反易使乳頭受傷。擠奶時也要避免摩擦乳房皮膚,否則容易造成乳房破皮、表皮色素沉澱喔!
遇到困難,隨時諮詢!
媽咪若是在哺餵過程中遇到任何疑難雜症,除了可以向醫院或月子中心的醫師、護理師請教之外,亦可以查詢國健局母乳哺育網站(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內有許多豐富詳盡的知識,可以解決您的困擾;也可撥打國健局母乳諮詢免費專線(0800-870-870)或各地衛生所與健康服務中心,尋求專人協助喔!
Q8:母乳儲存很麻煩嗎?
原則上建議以「親餵」為主,但當乳汁太多,或是職業婦女,勢必需要先擠出儲存備用。護理師建議媽咪每次儲存以「一餐」的份量冷藏即可,因為母乳並不建議重覆加熱給寶寶吃,所以若儲存的量較多,加熱時只要加熱當餐的量即可,吃不完就要倒掉。
母奶放在冰箱下層冷藏,大約可儲存3~5天;若是放在上層的冷凍庫,則可放2~3個月(若是獨立式的冷凍櫃則可放至6個月)。冷藏或冷凍時,建議有獨立的空間,不要和其他的食物(尤其生鮮肉類)靠得太近,也不要放在冰箱門邊,以免污染母奶。另外,放在冰庫冷凍時,建議用專門的儲乳袋儲存,不要用一般的塑膠夾鍊袋,以免冷凍時容易刮傷,使母奶受到污染。
Q9:餵母奶的女性乳房容易變型下垂嗎?
乳房變型絕對與餵母奶無關,而是在於平日穿著內衣的習慣,還有「地心引力」造成。餵母奶時乳房罩杯通常會升級,因此需要穿著適合的胸罩。若是為了哺乳方便而偷懶不常穿胸罩,當然就有可能下垂變型喔!
Q10:建議母乳可以餵到何時?
母乳可說是「天賜良泉」,不僅會隨著寶寶的年紀,自動調整營養成分、符合寶寶需要,而且成分天然、「產地直接配送」,完全不用擔心污染、化學等問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六個月前的寶寶純母乳哺餵,六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繼續哺餵母乳至兩歲甚至兩歲以上,直到寶寶自然離乳最好。若是想要離乳時,建議媽咪先和寶寶溝通,採漸進方式進行(哺餵的量逐漸減少),才不會使寶寶感到受傷而媽咪感到失落喔!
Q11:職業婦女可以如何持續餵母乳?
建議媽咪可以在早上出門前先親餵寶寶,或是先將奶水擠出冷藏。白天上班時,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擠奶,到了下午四點再去擠一次,或是下班後先擠完奶再回家,不然乳房會很脹痛,等到回家才擠的話,乳房可能會硬到讓妳擠得很辛苦。晚上回到家後,記住一定要親餵寶寶,才能繼續刺激乳汁分泌喔!
白天擠奶的地點,公司若有哺乳室當然最好;若是沒有,建議可以到附近的百貨公司或是大賣場的哺乳室擠乳。若是中午休息時間有限,建議可以使用電動擠乳器,一邊擠奶、一邊吃午飯,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喔!
若是週末才會見到孩子的職業婦女,為了持續刺激乳汁分泌,護理師提醒媽咪晚上回家後最好每3小時排空一次,半夜最好也要起來擠奶;到了週末見到寶寶時,務必多親餵,才能促進乳汁分泌喔!
奶瓶不是餵奶唯一選擇!
為了避免寶寶對奶嘴和乳頭產生混淆,剛開始無法親餵寶寶的媽咪,或需要補充奶水時,不一定要使用奶瓶餵奶,可以使用空針、滴管、湯匙,或是杯子來補充餵食。等到寶寶已能穩定吸吮乳房,且媽咪的奶量已經建立後,再使用奶瓶餵奶,比較不會干擾寶寶含乳。
Q12:吃什麼有助於發奶?哺乳期間需要特別攝取什麼營養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黃孟娟主任表示,均衡的飲食,以及足量的蛋白質和水分,是確保哺乳期間乳汁分泌充足,以及寶寶獲得足夠營養素最重要的原則。
哺乳期間,建議至少吃到與懷孕期間相當之熱量。因蛋白質攝取量比起孕前及懷孕期皆有較高,因此每天最好能喝到2~3杯牛奶,以及蛋豆魚肉4~5份(1份=1顆雞蛋=半塊豆腐=1兩、約3指寬的肉或魚),且廣泛攝取各類食物以達到均衡飲食之原則。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鈣質與鐵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並從足量的蔬菜水果及全穀乾豆中攝取纖維質,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水分攝取每天至少2000c.c.,哺乳前可先喝一杯(約240c.c.),如此可確保乳汁分泌充足。
以下是蛋白質及鈣鐵豐富之食物來源:
蛋白質 魚肉類、黃豆類、蛋類、奶類
鈣質 奶製品、豆腐、深綠色蔬菜、海帶、昆布、黑芝麻、山粉圓、魚乾蝦米
鐵質 豬肝、蛋黃、紅肉、菠菜、紅莧菜、龍眼、紅豆、金針、黑木耳
鈣質的主要來源是奶類、乳酪、黃豆製品,至於小魚乾、蝦米、蝦皮因為膽固醇高,且鹽分多,所以炒菜時偶爾添加一些即可。雞精因為富含較易消化之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亦是不錯的營養補充品,可增進乳汁營養。但要提醒媽咪,購買雞精時要避免人蔘口味,因人蔘可能會造成退奶或乳汁分泌減少。
此外,哺乳媽咪可多吃溫熱食物,如麻油料理(可補肝腎)、當歸(可補血)、杜仲(可壯筋骨)。有過敏體質的媽咪,哺乳期間建議盡量避免吃堅果類和帶殼海鮮,以免引發自己和寶寶有過敏現象喔!含咖啡因之飲料(如:咖啡飲品或茶類),因其有可能經由母親攝食進入母乳,寶寶可能會出現精神亢奮或煩躁不易入睡的情況喔!建議哺乳期間媽媽可斟酌減量(一天不要攝取超過四百毫克咖啡因),能不喝是最好。
發奶料理 乳汁更充沛!
一、金針香菇瘦肉
材料:瘦肉100克、金針20克、香菇2朵、青椒少許、蔥少許、醬油少許、太白粉少許
做法:
1、將瘦肉切片後,用醬油及太白粉醃製數分鐘。
2、將香菇泡軟切塊,青椒切片、蔥切段。
3、將肉片以大火快炒撈起。
4、將金針、香菇、青椒片、蔥段以大火翻炒後,再加入肉片。
5、最後可淋上一點太白粉水勾芡。
二、花生紅棗燉豬蹄
材料:豬蹄3~4塊、紅棗數顆、花生仁30克
做法:
1、花生仁泡水至軟,約8小時左右。
2、將豬蹄、紅棗放入電鍋。
3、外鍋加2杯水燉煮即可。
三、麻油地瓜葉
材料:地瓜葉200克、胡麻油1~2小匙、紅蔥頭少許
做法:麻油爆香紅蔥頭,再加入地瓜葉煮軟即可。
四、干貝高麗菜
材料:高麗菜200克、干貝1~2粒、薑片1~2片、蔥一支
做法:
1、干貝泡水至軟。
2、切薑片及蔥段。
3、大火爆香薑片、蔥段,再加入高麗菜及干貝翻炒即可。
III.哺乳心情分享篇
職業婦女也能成功餵母奶!
From:板橋的雅惠媽咪
為了餵母奶,產後住院期間就拚命地喝湯湯水水的東西,等出院回家後,乳房便開始脹,而且愈來愈脹;但因為我家寶貝比我晚一天出院,醫院請我們先擠出來送過去,可是當時沒有寶寶的吸吮,奶水根本都出不來,任憑我怎麼擠怎麼熱敷都沒用,整個脹痛到不行,就是不肯出來一滴,痛到我都哭了!我只好先送奶粉過去。隔天一早將寶貝接回來後,我立即把她抱在懷裡吸吮,乳房總算消腫了!看著她那小小臉蛋這麼稚嫰,吸吮我的乳頭吸到睡著,一副滿足的模樣,就覺得好幸福!
產假結束後回去上班,因為擠奶時間不多再加上飲食改變,奶水量大減,喝再多發奶食品都沒效,每次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快沒奶了、該斷奶了;可是下班回來再給寶貝吸吮後,奶水又倍增,甚至還可以擠出來冰存!就這樣靠著下班後的吸吮,竟也讓我可以全母乳給寶寶喝到一歲!同事都說我好偉大,都這麼忙了還願意餵母乳,我說其實都是寶寶自己的功勞,若不是她願意喝,我怎麼有辦法一直有奶水呢!
我很喜歡一邊親餵寶貝,一邊看著她、摸著她,那時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因為可以擁有這麼一個可愛寶貝!每次這樣想的時候,奶水量就會特別多,總是比吸乳器擠的還多!難怪很多哺乳專家總是說要增加泌乳量的不二法門──就是讓寶寶「吸」,我真的深深體驗到這真是一點也沒錯!
有信心就有奶!
From:桃園的盈安媽咪
懷孕期間開始漲奶後,要認真地按摩乳房,剛開始按很痛,一定要忍耐,不管是自己按、請老公代勞、或是花錢去給美容師按,總之必須要按到讓乳房柔軟為止,一星期至少一次。果然產後乳腺暢通、乳汁很多,第一胎的我至今持續餵養一歲的民民及民民的表妹喔!
我家民民從三個多月後就拒絕瓶餵只要親餵,破皮還要餵奶真的是痛不欲生。乳頭破皮時,我都只用沒破皮那邊親餵,再將破皮那邊的奶排空,並塗一些乳汁在破皮處,切記要再塗上薄薄一層羊脂膏,這樣可形成保護膜又滋潤(光塗乳汁乾掉以後,皮膚會有緊裂感不太舒服),大約讓它休息一天,就會痊癒了。至於長水泡,只要休息,不要再讓寶寶吸,並確實做好排空,也是一兩天就會恢復了。
喝母奶的寶寶真的抵抗力又強又健康,看著民民一天天長大,真的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媽咪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有信心就會有奶,並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加油!
別讓乳腺炎找上妳!
From:台北的惠儀媽咪
我是全母乳13個月的媽咪,之前因為乳腺阻塞用錯方法處理,變成乳腺炎,所以想要告訴各位媽咪:一定要小心處理,並要求助於支持母乳哺餵的醫生,才是正確之道喔!
乳腺阻塞時乳房會出現硬塊,或是其中有條乳柱不通,甚至擠不出奶;乳腺炎的症狀就是阻塞的位置已出現紅腫,或是有發燒、疲勞等現象。當初為了不讓乳腺阻塞演變成乳腺炎,試過各種方法,但我要強調的重點就是──請善待自己的胸部,不要太大力喔!
如果有乳腺阻塞的情形,千萬不要「過度熱敷+硬推」,因為過度熱敷會燙傷皮膚和影響泌乳,所以請溫敷就好;硬推會讓你乳腺體受傷,就是受傷了才會演變成乳腺炎。
如果初期有乳腺阻塞的狀況,請先把寶寶抓來吸,因為寶寶是最強力的吸奶器,這樣通常一兩天後硬塊就會消失。擠奶前可以用手捧著乳房,上下左右晃一晃再擠,可讓上面的奶水能通過阻塞地方流下來;並且用手掌溫柔地順時針按摩阻塞的地方,切記:不要硬推!
擠完的時候可稍微冷敷一下,讓它不要一直泌乳。可試試看高麗菜葉冷敷,就不會感覺繼續脹奶;要用高麗菜葉冷敷之前,可把它滾一滾、變軟一點。另外,母乳協會上的Jack Newmsn 醫生也提出,補充卵磷脂亦是一個好方法,除了可以增加奶量外 也可以預防乳腺阻塞。加油!乳牛們。
毛心潔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科總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現任: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母乳哺育種子講師
阮玉蓮
學歷:亞東技術學院
經歷:新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師
現任:新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師
黃孟娟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學士、美國奧本大學營養與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營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公衛學科副教授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台灣營養學會理事
後記:真的很感謝此篇作者的用心與努力,訪問了這麼多專業醫師和專業媽媽,寫出一篇如此實用的文章!
我自己在哺乳的時候剛好上列的那些發乳料理就是我最常吃的,所以我想乳汁豐沛不是沒有道理也引之有理。
媽媽們,加油!相信自己一定做的到!
另外附上也有很多寶貴資訊和母乳媽媽交流的好原地 寶貝花園
把握坐月子良機
把握坐月子良機
文章提供◎莊靜芬醫師/風車生活
由於生活型態及經濟壓力的影響,台灣的生育率正逐年下降,到九十一年已經是平均每一位育齡的婦女僅生育一.三個小孩。隨著生育率的降低,台灣的人口結構正朝向高齡化的社會發展,銀髮族的健康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是平均一位媽媽可能僅生育一個小孩的事實,更讓我要再次強調坐月子的重要,因為以往可以藉由生產來達到改變體質的機會,如今幾乎一輩子只有一次了。
在女性一生的三次生理轉機(初潮期、坐月子、更年期)中,坐月子最受重視,不只是因為新生命的降臨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因為生產確實對母體而言是健康的一大消耗,更是具有高度危險的一段歷程,產後的調養自然受到注意。但是,很多產婦只是將坐月子的三十天當作日常的休息,卻不知這三十天對日後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這種情況在愈年輕的產婦身上愈容易發生。
大部分不重視坐月子的理由多是自恃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產後不需特別調整;更有不少人是為了使身材能夠快速恢復,反而與傳統坐月子方式背道而行,以低熱量蔬果為主食又不敢多吃,甚至是猛烈的運動;也有部分人雖熟知坐月子的理論與方式但是覺得太麻煩,或是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無法實際做到等等,所以,即使在認知上承認坐月子是重要的,卻很多人無法確實做到或是做好。
對每一位女性而言,生育本就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分界點,不只是在身分上升格為母親,而且在健康方面是一個重造創新的開始,隨著孩子的誕生,原先積存在母體內的廢物也一併排出,在一個月的休養生息中,只要將子宮內的穢物及污血淨空,使子宮儘速恢復,一旦排空子宮內的廢物,母體的荷爾蒙分泌將會比懷孕前更加活躍,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更加活絡,產婦的肌膚不但能由此回復青春彈性,最重要的是母體在懷孕前的毛病能因此獲得改善,不正常的體型也可藉此重塑,所以坐好月子就等同於母體健康的再生。
反過來說,如果在產後沒有妥善照顧,不僅身材不容易回復,還容易留下後遺症,如腰酸背痛、手腳冰冷、掉髮、皮膚粗糙、抵抗力下降等等,因此,即使生產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契機,也必須是在完善的事前規劃及正確的產後調理的前提之下,才能用一個月換一生的健康。
相較於對坐月子漠視的人,也有人不僅相信坐月子的重要,而且務必身體力行,從離開產房便開始大補、小補,認為坐月子就是要好好的補一補,其實這也不是適當的做法,因為剛經歷了耗費精力的生產過程,胃腸正需要好好休息,如果過度的食補反而會使子宮內的瘀血停滯不出,而且隨著身體的復原狀態,應該有不同的調養方式,因此,坐月子不是大補特補到底,而是要有階段性的補。
坐月子最重要的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吃正確的食補,多休息少做事且要睡眠充足,讓身心都能得到休息,因此,在生產前就應有妥善的安排及計劃,除了多收集正確的坐月子資訊或書籍之外,也要在生產前和家人溝通,如果可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協助是最好的,萬一對自己坐月子沒有信心或是覺得太過麻煩,也不妨考慮專業的坐月子機構或是月子餐外送服務,這也是必須在產前就做好調查與選擇,千萬不要等到產後才倉促決定,不論如何,正確地做好一個月的調養,把握改變體質及身材的唯一良機,才是最有利健康的投資。
後記: 內政部”最新統計,九十九年台灣出生率已降到千分之八點二九;每位婦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數只有一人,全世界最低;比香港的一點三人、日本的一點四人還低。
延伸閱讀:
月子的美學
坐月期的優調試會帶來意想不道的良結果!
『十大母乳迷思』:勿讓母乳迷思成為哺乳殺手
『十大母乳迷思』:勿讓母乳迷思成為哺乳殺手 (文章出處: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
哺餵母乳,原本應是人類的本能、一種愉快的經驗,然而若干積非成是的「母乳迷思」容易誤導母親,使她們逐漸減少哺餵、甚至完全斷奶,儼然是今日的母乳殺手。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母乳存有哪些迷思?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透過一項「母乳迷思大調查」指出,包括「六個月後就沒有營養」、「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等迷思都是今日最常見的「母乳殺手」。
在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所公佈的母乳迷思大調查中,有75.7%的受訪者表示,最常聽聞「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其次59%為「母奶寶寶很難帶、黏媽媽、難以獨立」,「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位居第三,佔56.4%,排名第四的是「母奶最好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52.6%),第五名則是「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50.8%),而第六至第十名分別是:「餵母奶乳房會下垂」、「母奶餵不成還有配方奶」、「只要媽媽生病服藥就不可以餵奶」、「沒有脹奶就是沒有奶水」、以及「 餵母奶會很累很痛又麻煩」。諸多母乳迷思需要加以破除,而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的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陳怡君,幫大家釐清這些觀念。
母乳在六個月之後真的沒有營養了嗎?
呼應今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持續哺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推薦嬰兒在出生的前六個月應純母乳哺育,接著在添加副食品的狀況下可以持續餵到2歲或2歲以上。母乳是幼兒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六個月後的母乳並非不再有養分,而是需要藉由副食品的補充使寶寶獲得所需的養分。母乳中富含的保護因子對大寶寶尤其重要,可以幫助大寶寶對抗疾病,並減緩疾病的嚴重度。由於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母乳所提供的保護在六個月之後持續有助益,即使哺乳的次數大幅減少,仍可以提供保護。
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
很多母奶寶寶的照顧者,正是以這樣的理由要求退貨,改以配方奶餵食。這個迷思凸顯出來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上班媽媽工作同時親自哺餵母乳,然而社會提供的支援並不充足!同時在國外的諸多研究指出,在小時越能提供寶寶安全感,長大以後將越獨立;母親不需要為了重返職場而做出離乳的決定,週遭的親友應該尊重並支持母親這項明智的抉擇。
喝母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的確,由於母乳是非常優質、容易被吸收消化的食物,因此相對於配方奶寶寶,需要較為頻繁的餵奶次數,父母親會擔心寶寶不能一覺到天亮,對於需要上班的父母尤其造成困擾。但是,如果母親能夠學習躺餵的技巧,半夜寶寶需要喝奶時,只要輕輕攬住寶寶,讓寶寶吸吮乳房,通常就可以很快的入睡,甚至全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起床來安撫寶寶,相對於所謂「用腳指泡奶粉」-用腳指喚醒另一半起床泡奶粉,是不是輕鬆愉快得多呢?
母奶一定要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多少?
事實上,藉由直接吸吮,寶寶所得到的奶水比擠出來的多更多。把奶水擠出來,只能知道母親「擠得出」多少奶水,不能讓我們知道寶寶到底喝了多少。而且,擠奶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讓母親的心情受到奶量高高低低的數值所影響,造成母親的壓力;由於身體分泌的乳汁會與寶寶需求達到平衡的供需量,一旦在「擔心擠出的奶水不夠」的壓力驅使下,做出「添加配方奶」的決定,可能會因為逐漸減少寶寶直接吸吮的量,使得奶水分泌越來越少。如果是擔心寶寶沒有吃飽,其實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觀察,例如:寶寶喝奶時是否有吞嚥的聲音、一天尿濕(換尿布)的次數是否正常、體重是否增加等,這些都是比擠出的奶量更有效的指標。
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
一個母親所生產的乳汁比寶寶所需要的還要多,生產過量的奶水是常見的,而且,每一個媽媽都有辦法餵養雙胞胎。奶水的分泌非常神奇,只要寶寶喝奶的姿勢正確,吸吮越多,身體會得到需要更多奶水的訊息,自動分泌更多的奶水。即便母親已經開始使用配方奶,只要有堅定的決心,逐步增加哺乳的次數、逐漸減少配方奶的用量,如此,再以全母奶哺餵寶寶是絕對有可能的。
後記:我是兩個小孩全親餵各一年的媽媽,從來沒有擠奶用奶瓶餵奶,也從來不覺得應該要把奶擠出來讓別人享受餵奶的感覺,因為這是媽媽的工作,爸爸都做不到的事,實在很難說服我。也從來都不知道我的寶貝們喝多少,每當有媽媽們在分享cc數的時候,我只能愣在一邊。不過就算我個兒小胸部也小都不會有人懷疑我的奶營養不夠,因為我的兩個小孩都長的很肉!基本上,我是奉行讓小孩吃飽就睡,睡飽就吃的媽媽。能吃飽就睡是多麼奢侈的事,還不趁小孩可以享受的時候讓他享受一下?=)
以上。